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聚焦 >   正文

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年第三次学术会议暨交大大讲堂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21-04-19 10:25:39 来源:  浏览:

 4月10日,2021年第三次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会议暨交大大讲堂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会议邀请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作题为“‘十四五’规划特点和亮点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报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王稼琼致词,对王一鸣副主任和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并介绍学校的总体发展思路。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主编刘星主持会议。

王一鸣围绕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下发展改革的重点任务等三个方面做了深入浅出、内容丰富并富有启发性的报告。

一、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

王一鸣首先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往往孕育着大挑战,挑战前所未有,应对好了机遇也前所未有。首先,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影响百年变局的重要力量,新科技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正在改变传统制造模式和产业生态,促使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和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相对地位发生变化。其次,全球化退潮引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和收缩。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扩张势头放缓,新冠疫情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收缩,区域化、近岸化、多元化的特征更趋明显,同时将带来国际经贸规则和经济治理体系的重构。再者,美国对我国的战略遏制日趋强化成为最大的不确定因素。

其次,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既是发展阶段的转换,也是发展方式和发展特征的转变。他把高质量发展归纳为“五个转向”: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分配失衡”转向“共同富裕”,从“高碳增长”转向“绿色增长”。他认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并非易事。

二、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王一鸣认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与时俱进提升我国发展水平的主动调整。他回顾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到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再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调整“两头在外”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他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从供需两端发力,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需求端要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供给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解决什么问题?王一鸣从多个维度进行了阐述:科技是产业循环的关键环节,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亟待自主自控,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制约。同时,要清除国内市场存在的各种显性和隐性障碍,提高国民经济循环效率。王一鸣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是不可分割的,产业技术进步也离不开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封闭起来脱离世界主流,只会拉大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三、高质量发展下发展改革的重点任务

王一鸣提出五方面重点任务。首先,推动高强度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把创新置于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通过加强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其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十四五”时期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链强链,提高产业链供应链控制力。第三,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增强消费的基础和引领作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力度,促进国内消费规模持续扩大和升级。第四,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国家正在制定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实现“双碳”目标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第五,要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通过开放倒逼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王一鸣做完报告后,还就“十四五”期间突破科技“卡脖子”问题、国有企业科技创新模式、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效率、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同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国际金融论坛(IFF)学术委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元丰对会议作了小结。来自国家党政机关、大型国有和民营企业、大学与研究机构、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的70余位嘉宾参加本次学术会议。

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北京交通大学7号办公楼

邮编:100044

公众号

国家经济安全研究院

备案号:BJTUICP备170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