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上一页 >>>> 首页 > 中心介绍 > 中心简介 > 正文

中心简介

 

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英文名称为“China Center for Industrial Security Research”,以下简称“中心”,英文简称“CCISR”)成立于2007年11月24日,是我国最先成立,也是至今国内唯一专门研究产业安全问题的学术机构。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参加了成立仪式,并为“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揭牌。中心成立伊始,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教授担任中心名誉主任、时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教授担任中心学术顾问委员会主任、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担任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孟刚教授担任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中心是北京交通大学探索创新发展模式的试点单位,根据2011年3月31日校人发[2011]11号《北京交通大学关于试点“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将“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纳入试点建设,并享有“人才特区”政策。在学校领导和特区政策的支持下,中心走过了创新跨越发展的十年,取得了丰硕的系列成果。

人才培养: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287人。其中博士后505人、博士研究生164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2人、软件工程硕士1337人;以全国111家主板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管为主体组成的领军人物班共培养139人。

智库建设:2008年中心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遴选为“国家‘十二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单位”,并承担“十二五”重大研究专项;撰写内参报告20余篇,获党和国家领导人签批意见。

博士后工作站:2008年6月获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发【2008】43号)批准设立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0年9月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获得独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资格。

省部级平台:2010年12月依托中心成功申报并获批省级科研平台——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

纵向课题:承担并完成纵向课题68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高水平论文:发表各类科研论文共计1924篇,其中SCI/SSCI论文27篇,ISTP论文101篇,EI论文77篇,CSSCI论文429篇。

专著与教材:出版各类著作、教材、蓝皮书等共计109部。其中包括《产业安全理论研究》英文版1部,由斯普林格出版社出版。

省部级奖:获得省部级各类科研奖项13项,其中包括1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访学与留学:中心公派赴美留学和访问学者7批次,其中与美国高校合作培养赴美留学生15人,派出UCLA高级访问学者24名。

学术交流平台:成功举办四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发起并创办“交大大讲堂”,2008年以来举办106场次,受众2.5万人,结集出版交大大讲堂学术报告7册。

国际会议:成功在美国、西班牙、澳大利亚举办3届IEIS国际会议,论文实现CPCI-S(原ISTP)和EI双检索。

国际学术组织:IEEE物流信息化与产业安全系统专业委员会,于2015年5月获得IEEE正式批准设立,中心主任李孟刚教授当选并担任该专业委员会首届主席。

理论创新:全面、系统地对产业安全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产业安全理论研究》论著基础上,深入剖析并撰写出版了8本产业安全理论基础研究著作:《产业结构安全论》、《产业组织安全论》、《产业布局安全论》、《产业安全评价》、《中国产业安全立法研究》、《产业安全预警研究》、《产业政策安全论》、《产业空心化新论》,进一步拓展和充实了产业安全理论研究框架,丰富和完善了产业安全理论体系。

蓝皮书:撰写和出版了18个行业的产业安全与发展年度报告蓝皮书,内容涵盖了轻工业、金融、私募股权、文化、医疗、新媒体、外资控制、新能源、保险等诸多领域,为服务决策和产业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参考。

跨学科研究:一方面,以产业安全研究服务国家经济安全为宗旨,在发展产业安全理论和实践的同时拓展了国家经济安全的研究范畴,实现中观向宏观层面的跨越。另一方面,中心尝试借助科学有效的定量分析手段和系统工程,撰写出版了《中国产业安全指数研究》、《产业安全工程学》等著作,展开了从人文社科类研究向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跨越。

潜心一志,桃李满天下,屏气凝神研究产业安全;成果斐然,十年磨一剑,披肝沥胆护航经济发展。十周岁的中心,融入国经院的发展,凝心聚力,定能再上新台阶,谱写新篇章。